青岛城阳区一个“困难户”给领导添堵了:一场“节前”例行公事,明明说好一方是“亲切慰问”,一方是“深表感激”,结果硬生生让“困难户”家里摆放的茅台五粮液、“冻顶乌龙茶”、海参什么的给搞成了一个轰动性的舆论事件。
网友们热情高涨,接着扒出:地板是实木的,墙上的钟是“康巴斯”的,兰花是高档货,电视机是超大屏幕的,连体柜是定制的……一张本意是表扬街道办领导访寒问苦、深入群众的新闻图片,竟然成了传说中的“藏宝图”。
虽然不劳当地村干部和“困难户”自己出来声明,老魏第一时间就判断:酒瓶肯定是捡来的,乌龙茶就是个空盒子,至于其他的“高档货”乃至“奢侈品”,要么是网友们的误解,要么是扶贫单位的馈赠。——过去的一年里,老魏凭自己的“媒介素养”精准预判了成都大学*委书记之死的调查结果、赖小民的死刑判决,还有山东广播电视台女记者被打是个“误会”等等。
很多事情看上去复杂无比,但只要从舆情的角度去分析,结果都是一目了然的。一个人与一个系统工程的关系,从来就不可能出现意外。就像成都大学这个事情,无论*委书记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也改变不了“学校是个好学校”这一铁的事实。
但也有朋友竭力反对,他们的理由是,“贫困户”家里出现高档货恰恰说明了扶贫见成效,这图片不仅吻合“慰问”主题,更紧扣“扶贫”大*,还可以用来外宣:这都疫情期间,咱们的“贫困户”的生活都芝麻开花节节高,谁还好意思诋毁中国人民的繁荣盛世与美好生活?
我差点就要被这朋友说服了。说实话,我要是外国人,看了这照片也会就近找家“孔子学院”,参加汉语培训,下载“学习强国”,申请移民中国。就算享受不了“学伴”和“专供”待遇,至少也可做个“困难户”吧。
可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关于年我脑海里有两个数字始终挥散不去,一个是6亿人口,一个是月收入千元。尽管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屡屡涌现超出老魏见识的各种奇迹,但在现阶段,就算青岛的“扶贫”工作确实已经取得领先全国的丰功伟绩,也绝不可能大张旗鼓官宣。因为全国绝大多数贫困户的心理调节能力尚没达到相应的要求。
在老魏看来,这一事件的舆情发酵客观上是个好事,因为它将“贫困户的自我修养”这个话题摆上了管理者的桌面。过去不少基层干部,只重视单向灌输,也就是说只管自己说,不管其可能的负面效应。比如某地税务局发布图片新闻,说他们为了税源不流失,扛着自行车也要去征税,结果人家网友质疑:“连自行车都不通的地方,你们也要去征税,你们还是人吗?”
随着网络时代的普及,特别是人手一部手机、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摄像头的新形势下,仅仅提高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已经远远不够,一定还要提高工作对象的媒介素养。虽然说网络管理正在与时俱进,据说不用多久,大伙发布“新闻”及“新闻评论”都需要资质了,但你保不准有资质的人发布的正面宣传客观上散布了负面信息啊。
比如这个“青岛市城阳区棘洪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