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瓶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她将血淋淋的现实甩到你面前 [复制链接]

1#
五年前,一部《*金时代》,让人们对萧红的一生有了些许了解。《*金时代》中的萧红“民国四大才女”、“早逝”、“传奇爱情”,这些都是谈论萧红时常见的标签。但撇去她传奇的人生,萧红的作品,实在可以用“血淋淋的现实”来概括——还没断气就被扔到棺材里的王婆、凄惨到身体腐烂长虫的月英、被父亲摔死的小金枝……人物的命运和苦难,尤其是女性的苦难,在她的笔下,用平淡而冷静的语言被叙述出来。她对中国30年代的社会图景的刻画,于我们今天看来,虽惊讶,但也未必过时。今天来谈谈萧红,那个鲁迅曾言“她会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的人。文

许子东来源:看理想APP音频节目《20世纪中国小说》(文稿经编辑)1.女作家不止写爱情,还有农民和国难萧红的《生死场》写于年,它的前半部分年4到6月在东北的《国际协报》上连载,第二年才在上海成书,萧红这位文坛新人一鸣惊人。30年代中国小说的主要基调之一就是农村苦难,各个流派风格都有写到农村的情况,比如茅盾的《春蚕》,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它们都是资深作家对农村破产的冷静的社会观察。我们也看过《官官的补品》那样狗血、煽情的喝人奶的血泪控诉,当然也有《萧萧》、《边城》那样优美悲凉的田园牧歌。假如我们生活在城市,作为新文学的读者,其实就有点像《子夜》里吴府上的这些男宾女客,不断听到乡下传来的可怕消息,但是隔了距离,难辨真伪,有时候也有点麻木。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信得过的淳朴的青年,一个文坛的素人,带了第一手非常新鲜好像没有加工过的乡土故事……难怪鲁迅作序,胡风后记。萧红(-)萧红写的乡村跟其他作家写的都不一样,或者说,她好像就是拿来了原材料,不是小说,好像并没有加工,拖着泥、连着水、伴着血就拿出来了,这就是年出版的《生死场》。我们今天,可以通过《生死场》了解生死在乡村的女性,了解刚刚被日本人占领的满洲。当时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的人们,也是试图通过这个小说来看到他们并不熟悉的那一部分中国。所以鲁迅说,“这本稿子到了我的桌上……但却看见了五年以前,以及更早的哈尔滨。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生死场:萧红小说精选集》作者:萧红天津人民出版社萧红当然是幸运的,那一年她24岁,还是个文学新人,被鲁迅、胡风等等隆重推上了30年代文学的主旋律,因为《生死场》材料新鲜,手法生疏,有血有肉,来自国难前线。其实仔细想想,丁玲发表《莎菲女士的日记》也是在二十三四岁;后来张爱玲发表《倾城之恋》也是二十三四岁,是不是有些神秘的巧合?但不同的是,丁玲、张爱玲写的是女人爱情故事,萧红的《生死场》写的却是农民和国难,进入了一个通常是男人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