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瓶兰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萧红她将血淋淋的现实甩到你面前 [复制链接]

1#
“王婆用麦草揩着她的身子,最后用一块湿布为她擦着。五姑姑在背后把她抱起来,当擦臀下时,王婆觉得有小小白色的东西落到手上,会蠕行似的。借着火盆边的火光去细看,知道那是一些小蛆虫,她知道月英的臀下是腐了,小虫在那里活跃。月英的身体将变成小虫们的洞穴!王婆问月英:‘你的腿觉得有点痛没有?’月英摇头。”“三天以后,月英的棺材抬着横过荒山而奔着去埋葬,葬在荒山下。”现在我们知道这一章的题目叫《荒山》。很多年前我第一次读《生死场》的时候,就记得这一个细节,这一个场面。内容出自《许子东·20世纪中国小说讲》点击文字查看“民国四大才女”、“传奇爱情”、“早逝”......这些贴在萧红身上的标签,让很多人都低估了真实的萧红。六年前,一部《*金时代》,让人们对萧红的一生有了些许了解。但事实上,萧红的作品,实在可以用“血淋淋的现实”来概括,她擅长刻画人物的命运和苦难,而她的语言却又极其地平淡、冷静。今天来谈谈萧红,那个鲁迅曾言,“她会给你们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的人。

一、冲出刻板印象:

她和丁玲、张爱玲不一样萧红写的乡村跟其他作家写的都不一样,或者说,她好像就是拿来了原材料,不是小说,好像并没有加工,拖着泥、连着水、伴着血就拿出来了,这就是年出版的《生死场》。我们今天,可以通过《生死场》了解生死在乡村的女性,了解刚刚被日本人占领的满洲。当时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的人们,也是试图通过这个小说来看到他们并不熟悉的那一部分中国。所以鲁迅说,“这本稿子到了我的桌上……但却看见了五年以前,以及更早的哈尔滨。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那一年萧红才24岁,还是个文学新人,因为一部《生死场》,被鲁迅、胡风等等隆重推上了30年代文学的主旋律。萧红仔细想想,丁玲发表《莎菲女士的日记》也是在二十三四岁,张爱玲发表《倾城之恋》也是二十三四岁。不同的是,丁玲、张爱玲写的是女人爱情故事,萧红的《生死场》写的却是农民和国难,进入了一个通常是男人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