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正在成长的消费巨人-华尔街见闻
本文作者为华创证券分析师牛播坤,余芽芳,原文载于公众号华创宏观。华创证券分析师牛播坤,余芽芳在最新的消费系列报告中指出,随着规模和收入的不断增长,农民工群体正在成长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消费力量。2015年,农民工消费的市场规模将达到GDP的11%。他们在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倾向于更多储蓄,以应对结婚、教育、养老等重大事件,是典型的生命周期消费行为;他们城市赚钱,在老家花;他们购买的消费品实用,但也不乏攀比心,会觉得掏出大比较有面子。未来的5-10年间内,随着内陆地区工作机会的增加以及*策的支持,他们将会集中流向重庆、武汉、郑州、沈阳、西安和成都等六大城市。以下为华创证券报告的摘要,华尔街见闻整理。一、农民工资产量X价在持续增加(一)整体数量持续增加,将在2015年增速达到峰值。外来务工农民工数量规模在2003年以来持续增长,2011年规模已至1.58亿。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年均负增长在2016年后出现,外出农民工增速开始放缓,预计在2015年达到(1.66亿)。(二)工资收入不断攀升。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做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呈现出诸多鲜明的特性,使得这一个群体具有不可替代性,使得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议价能力上升,在要素市场中的相对比价能力提高:(1)人力资本: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干中学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尤其在制造业、服务业和零售业上构成其他劳动力的进入壁垒;(2)就业区域:自主性更强。不再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乡外县内和县外省内的就业占比在增加;(3)就业行业:代际变迁,由建筑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过渡;(4)劳动力供给弹性: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小。所有的这些农民工劳动力要素资产的特性都决定了这个群体的不可替代性,使得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增强,有利博弈结果的货币表现就是农民工资产要素价格的上升,也即工资收入的不断攀升。(三)不可替代性造就其收入逐年提高是一连串事件。这里的收入是广义的收入, 除了基本的工资性收入之外,还有各项非货币化的福利待遇。由于农民工劳动力的不可替代性,以及该项要素本身的稀缺性,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加大,导致了要素资产的价格近年的快速上涨,近两年的工资收入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高于GDP的平均增速,2011年全国外出农民工的月均工资收入2049元,比2010年增长21.2%,预计到2015年,农民工的实际工资将会达到4898元,2020年、2030年分别达到9601元和13442元;同时福利待遇也在不断上升。二、农民工消费市场有多大?(一)医疗、养老是农民工生活最大的忧虑。农民工忧虑自身的事业,也担心孩子的教育和养老、医疗问题,这些都是宏观体制的映射。42%的农民工没有任何的养老保险。不过,现实教育和医疗、养老领域的难、贵问题,此两种改变命运和生活质量的体制正在逐步得到改善。截至2010年,超过8.4亿农村居民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超过96%,研究显示,新农合使得非医疗支出类的家庭消费增加了约5.6个百分点。同时,新农保将在2020年全面覆盖农村居民,户籍等相关*策也在逐步改善。(二)农民工是典型的生命周期消费行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则认为,人们会在相当长期的跨度内计划自己的消费开支,以便于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平滑自己一生的消费。农民工消费模式为高收入、高储蓄率,是典型的生命周期消费行为。30岁以上的农民工收入是最高的,69%以上的月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而20岁以下的年轻人的月收入84%都在2000元以下,但是储蓄率呈现一个倒置的现象。这里的解释为,尤其对于未婚的年轻人,有53%的人担忧自己的事业以及工作的稳定、收入来源的可持续性,再加上社会保障的不健全,就使得他们在收入高的时候有更高的储蓄倾向,以备子女的教育支出、父母的养老支出、可能的大型医疗支出等等,为所有的未来不确定性储蓄。(三)消费市场2015年占比GDP至少达7.2%。基于边际消费预测2015年外出农民工消费市场规模达到GDP的7.2%,基于存量财富的消费行为的市场规模更是达到GDP的11%。三、消费市场的机会(一)基于历史对比2011年外出农民工家庭的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当于2005年城镇居民。农民工未来五年在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交通通信三方面的支出占比将会增加。假使未来五年外出务工农民工复制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结构,那么到2016年,消费支出的格局将会发生一些变化。其中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交通通信三方面的支出占比将会增加。食品性支出有所下降,但是仍然是占比最大的支出。(二)基于实际调研1、纵向市场:已婚未婚群体的消费结构存在差异,但是将以已婚群体为主体婚前农民工消费市场的机会在衣服、鞋帽和餐饮以及培训。婚后农民工消费市场在餐饮、衣服鞋帽以及日常生活用品。随着15-24岁年轻人占比的下降,同时婚后消费倾向的略微增加,预期从农民工消费中受益的行业将会是餐饮、衣服鞋帽和文体。耐用品市场方面,年轻一代更期待购买智能手机及电脑等电子产品,而已婚家庭对家用汽车和空调机的支付意愿更大。同时,农民工购买的消费品实用是首要因素,男性比女性更加注重自己的品牌以及从众,无论是服装还是耐用品消费。2、空间市场:主体消费市场在老家城市挣钱,在老家花是中国农民工特有的特点。而且随着年龄的渐长,75%的30岁以上农民工在未来3-5年会选择回到自己的老家。消费总是紧随人流,同时农民工的特殊品质使得更多的消费发生在乡外县内和县外省内。四、未来的机会在内陆地区我们认为,在未来的5-10年间内,随着内陆地区工作机会的增加以及*策的支持,他们将会集中流向重庆、武汉、郑州、沈阳、西安和成都等六大城市。东部地区以及一线城市的高薪酬的的吸引力在逐步下降。首先是近两年外出农民工的收入增幅中中、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在缩小。2011年,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2049元,其中东部地区2053元,增长21%,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1006元,增长22.9%,而西部地区1990元,增长21.1%,从绝对数额上来看,最大的差距也未超过200元,同时中西部地区的增速是快于东部地区的。其次,不同城镇级别之间的差距也呈现出与区域类似的特征,即收入差距在缩小。农民工内迁已初露端倪。制造业企业内迁以寻求更加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等等因素的影响下,农民工已经出现了向内陆地区回流的趋势。2011年,在所有外出务工的人数当中,在重庆市区域内务工人数比例首次超过了去省外的比例。作为流动人口的大城市深圳,在2011年非户籍人口778.85万,比2010年减少了6万人,是深圳特区建市30年来,首次出现非户籍人口下农民工流向经济发达且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城市,重庆、武汉、郑州、沈阳、西安和成都等将是下一个农民工迁入城市。如果我们的分析结论是正确的,也即农民工的流向总是遵循经济发展的轨迹,那么从2010年人均GDP上来看,陕西、黑龙江、重庆、河北、吉林的人均GDP也已经超过了25000元,仅次于浙江、江苏、辽宁等有20年开放积累的良好省市,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
(更多精彩财经资讯,点击这里下载华尔街见闻App)